疾病诊疗
健康生活
  • 养生
  • 营养
  • 两性
  • 精神心理
  • 中医
  • 育儿
  • 减肥
  • 女人
  • 美容
  • 整形
  • 健康新闻
  • 健康课堂
  • 家医互动
  • 即问即答
  • 健康WHY
  • 专家答疑
  • 整形圈
  • 医生圈
  • 病友圈
  • 数据中心
  • 疾病库
  • 医生库
  • 医院库
  • 药品库
  • 整形库
  • 器械库
  • 食材食谱
  • 母婴产品
  • 本期导语:

    秋意渐浓,很多人出现困倦乏力、口干舌燥、感冒咳嗽以及消化不良等问题。中医认为,秋季乃肺金当令,秋燥明显,伤津耗液。面对“多事之秋”,我们该采取哪些保健措施?日常应该如何科学饮食呢?为此,家庭医生在线编辑采访了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科李桂明教授、针灸门诊曾红文教授,下面请他们来谈谈秋季养生的相关知识。 [阅读全文]

    本期指导专家介绍

    李桂明 教授

    李桂明 教授

    专家职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科 主任医师
    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内科各种疾病进行诊疗,特别对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心衰、糖尿病肾病、血尿、蛋白尿、水肿、喘促及代谢综合征等病疗效显著,并善于应用中医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曾红文 教授

    曾红文 教授

    专家职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门诊 主任医师
    擅长:运用电针、火针、温针、腹针、蜂针、闪走罐等中华特种疗法治疗各种常见病以及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疗效显著、颇具特色的针药三步法及四联一体法。

    秋季养生 重在预防5大伤害

    防秋燥是第一要务:细辨温凉 滋阴润燥药膳来调治

    防秋燥是第一要务:细辨温凉 滋阴润燥药膳来调治

    秋燥分温燥与凉燥,初秋时夏季暑热渐退,但余邪未尽,燥与热结合称为温燥。深秋已近寒冬,天气转凉,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肺喜润而恶燥,燥邪伤肺,从而引发一系列秋燥症状。平时宜选择如百合、沙参、玉竹、麦冬、天冬等滋阴润燥的药材,搭配瘦肉、猪骨、红萝卜、荸荠等食材制作药膳,通过食疗来预防和调治秋燥。 [阅读全文]

    防秋凉:及时添衣保暖
    夏秋季节交替,昼夜温差大,一旦受凉容易感冒、咳嗽。秋季还是胃肠疾病的高发季节,天气凉爽使胃口大增,容易诱发胃病。夜晚睡觉若没盖好被子极可能引起胃肠型感冒,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曾红文教授提醒道,预防秋凉侵袭,关键在防寒保暖,早晚外出应适时添衣,老年人要重点保护膝盖等关节。睡觉时应盖好被子,避免腹部受凉。 [阅读全文]
    防秋膘:控制食量 适度运动
    秋季凉爽,胃口大增之余却懒于运动,这种情况下最易发胖。如果不加以控制,对于肥胖人群和“三高”人群来说有害无利。曾红文教授认为,坚持适度的运动是预防秋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年龄与身体状况来制定运动计划,如散步、旅游、慢跑等和缓的运动。需要注意的是,量不能过大,速度不能过快,轻微出汗最佳。此外,日常可多吃赤小豆、萝卜、薏米、蘑菇等低热量食品,有助控制体重。[阅读全文]
    防秋乏:起居有常 保证充足睡眠
    防秋乏:起居有常 保证充足睡眠

    “秋乏”乃是燥邪耗损津液导致血气受损,加之暑邪未尽,暑多夹湿,湿为阴邪,具有重浊、粘滞的特点,易阻碍气机,从而出现头生困重,胸脘脾闷,周身酸痛等不适,易加剧疲惫。因此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切忌熬夜,每天可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阅读全文]

    防秋郁:笑口常开 保持好心情
    防秋郁:笑口常开 保持好心情

    秋季花木凋零,自然界呈现出肃杀的景象。人会触景生情,陷入忧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中。专家指出,秋季养生要重视精神调养,保持乐观良好的心态。日常多参加琴棋书画、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或登高远足,接触阳光与大自然,能让人心情舒畅,笑口常开。 [阅读全文]

    防秋燥是关键 中医专家教你按摩法祛“燥”火

    “燥”是秋季的主气,燥邪多从口鼻而入,其病常从肺卫开始。常见的秋燥症状有口干舌燥、干咳少痰、鼻子干痒、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皱裂以及情绪烦躁等。因此,防秋燥是秋季养生的重中之重。对抗秋燥的方法有很多,除了注意饮食起居外,不妨试试简单的按摩。家庭医生在线编辑采访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曾红文教授,她指出针灸、拔罐、按摩等中医疗法可通过穴位、经络的传导来治疗疾病,帮助人体疏通经络、祛除燥邪,尤其是按摩疗法,是最为简单实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阅读全文]

    根据自身症状 找对应穴位

    鼻炎、感冒:主要按揉迎香穴、鼻通穴

    鼻炎、感冒:主要按揉迎香穴、鼻通穴

    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燥邪一旦侵犯肺部,鼻子则首当其冲,因此鼻炎较为高发。加之秋季早晚温差大,夜晚凉意较重,不慎受凉容易引起伤风感冒,专家解释道,这主要是因为肺气不足,身体抵抗力下降所致。

    迎香穴与鼻通穴常被用来治疗各类鼻炎、感冒等问题,前者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后者位于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曾红文教授表示,常按这两个穴位可缓解或预防打喷嚏、流涕等不适,尤其通鼻效果相当明显。 [阅读全文]

    咽喉炎:主要按揉合谷穴、照海穴

    咽喉炎:主要按揉合谷穴、照海穴

    咽喉是肺部的重要通道,邪气犯肺咽喉也受影响,也就出现咽喉干痛、干痒、干咳等现象。专家指出,由于咽喉有脾经、肝经、肾经三条阴经通过,因此阴虚火旺者是咽喉炎的高发人群。

    曾红文教授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合谷穴、照海穴以及太溪穴都是主治咽喉的重要穴位。合谷穴便是平时常说的双手的虎口位置,可缓解咽喉肿痛。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穴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同时,可交替按揉列缺穴、太溪穴和天突穴,可提升增液润喉的效果。 [阅读全文]

    皮肤干燥:主要按揉外关穴、曲池穴

    皮肤干燥:主要按揉外关穴、曲池穴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受秋燥的影响,皮肤出现干燥,甚至皲裂。平时应注意保持皮肤的干净,及时涂抹润肤霜。搭配养阴润燥的食疗如蜂蜜水,对滋润皮肤也有帮助。

    曾红文教授指出,专门针对皮肤干燥的保健穴位虽然较少,但干痒的皮肤病多乃风邪引起,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理,常按摩手部的外关穴、曲池穴或足部的足三里、血海穴等位置,使经络气血通畅,风邪自灭,能大大改善皮肤的干痒问题。 [阅读全文]

    便秘:主要按揉天枢穴

    便秘:主要按揉天枢穴

    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为表里,肺有余热可影响大肠,肠内有热耗损津液,便容易导致大便干结、便秘等,还可能诱发痔疮。

    曾红文教授特别提到,位于肚脐旁两寸、左右各一的天枢穴,对治疗便秘效果显著,此穴有双向调节作用,便秘者可通便,腹泻者可止泻。此外,合谷穴、足三里、太溪穴等,对于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问题具有良好功效。 [阅读全文]

    中医疗法巧解秋燥

    以指代针按揉穴位 适合在家自行操作
    以指代针按揉穴位 适合在家自行操作

    曾红文教授建议,平时在家可采取以指代针的方法,即用指腹先后点、按、揉三种手法按摩穴位。按揉时需注意力度柔和、均匀,每个穴位可缓慢地各按10次再换其他穴位,坚持早晚按摩有助促进气血循环。[阅读全文]

    针灸、拔罐需由专业医生操作
    针灸、拔罐需由专业医生操作

    专家表示,针灸、拔罐的器具操作专业性强,且对穴位的精确性要求较高,因此,若病情较为严重,可前往医院就诊,请专业医生对症处理,配合滋阴润燥的中药进行调理。一般10次为一个疗程,每周宜做2-3次。通过内调外养、综合调理,使人体恢复至舒适状态。 [阅读全文]

    秋季饮食有原则 宜少辛增酸

    秋季燥邪为患,引起人体内体液分泌失调,出现诸如咽部干燥等不适症状。李桂明教授表示,秋季饮食应遵循“少辛增酸、趋利避害”的原则,日常可多吃苹果、梨子、葡萄、番茄等酸性的果蔬,这类酸味食物所含有的有机酸、纤维素等物质,可刺激肠胃液的分泌,加速胃肠蠕动,从而促进各种体液正常分泌与各组织器官的正常运作。

    与此同时,专家强调还需避开辛辣、煎炸的食物,因为辛味具有发散作用,过量进食会大量消耗体液,出现倦怠等现象。如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在秋季食用反而对身体有害。 [阅读全文]

    细数6类养阴润肺的应季食物

    苹果

    苹果性平味甘,营养丰富,有补心润肺、生津解毒、益气和胃、醒酒平肝的功效……[阅读全文]

    大枣

    大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大枣是大众化的滋补果品,药食皆宜…… [阅读全文]

    莲藕

    秋天吃莲藕最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可拿来做汤或凉拌清炒……[阅读全文]

    银耳、百合

    银耳是滋阴润肺的头等食材,银耳百合汤或莲子百合粥,都是清润养肺祛燥药膳佳品…… [阅读全文]

    蜂蜜

    蜂蜜滋补佳品,秋蜜滋肺润肠,用蜂蜜泡水,能预防大便干结、便秘等问题…… [阅读全文]

    专家推荐秋季养生汤

    板栗煲鸡:健脾补肾 美味营养

    板栗煲鸡:健脾补肾 美味营养

    中医认为,板栗具有健脾胃、益气、补肾、强心的功用,老少咸宜。鸡肉性味甘温,主治功用十分广泛,长期食用可达到养胃、健脾、补肾、养颜等保健功效。

    李桂明教授表示,板栗煲鸡汤非常适合秋季饮用,美味又营养,人们可在家根据简单的食谱自行制作,用量也可根据家中人数相应调整。 [阅读全文]

    秋季进补好时机 可驱病邪调气血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经过一个夏季的消耗,加之秋季燥邪为患,人体易出现疲倦乏力、口干舌燥等各种不适。根据“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正是进补的好时机。家庭医生在线编辑采访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李桂明教授,他表示秋季进补有利于人体祛病驱邪、调和气血,帮助人体达到固本培元、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 [阅读全文]

    秋季如何科学进补?
    秋季要平补 宜滋阴清润

    由于秋燥伤津,人体急需补充营养来对抗燥邪。中医认为,春季“升补”、夏季“清补”、长夏“淡补”、秋季“平补”、冬季“温补”,在四季五补的相互关系上,秋季应以“平补”为原则。不少常见的食材都是平补佳品,如花生、莲子、芝麻、核桃、红枣、桂圆等,皆具有清润滋阴功效的食材,能帮助人体安抚秋燥带来的损害。 [阅读全文]

    进补前宜先调理脾胃

    暑气虽慢慢消退,但夏季给人体带来的损耗尚未恢复,人体脾胃功能较弱。此时,若急于进补,会加重胃肠负担引起的不适。李桂明教授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进补前应先给脾胃一个调整期,可进食如鱼类、瘦肉等易消化的食物,辅以山药、芡实、莲子等健脾开胃的药材。调理好脾胃功能可避免出现不耐受反应,让进补事半功倍。 [阅读全文]

    药膳进补 需因人而异

    平补药膳一般人皆可食用,对体质较差、阴阳两虚、气血两亏者也较适用,但仍需注意因人而异。李桂明教授指出,未成年儿童尚在生长发育,自身调整能力较强,无需刻意大补,适用于成年人的药膳方不能套用在儿童身上。

    专家还提到,老年人因气血衰少,应以补益肝肾为主。同时,老人多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在进补时应根据个人体质谨慎选择药材,才能真正起到补益身体的作用。[阅读全文]

    盲目进补当心药膳变“毒膳” 谨防3大误区

    忌过量进补 提倡科学有度

    补品虽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但过量服用反损伤身体。李桂明教授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进补应遵循“阴阳调和”的原则,过量进补会打破人体生理机能的平衡,导致流鼻血、头晕等不适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昏迷。因此,强调“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一理念并不科学。 [阅读全文]

    忌无病滥补 提倡食补

    “补法”是中医疗法之一,通过药物的功效,使人体脏腑或气血阴阳之间的失调重归平衡,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李桂明教授表示,对于健康人来说,用药并非进补的唯一途径。规律的作息、良好的心态、适当的运动以及均衡的饮食均能起到“进补”的作用。 [阅读全文]

    忌乱配药材 提倡合理配伍

    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气以及辛、甘、酸、苦、咸五味之说,配制药膳须根据药物属性决定。李桂明教授提醒道,药膳讲求合理配伍,如果乱配药材会降低药效,万一药性相左反而会加重病情。此外,用药剂量应严格控制,剂量小药物不起作用,剂量大了则会产生副反应。[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更多秋季养生的相关文章

    关于秋季养生 您还想了解什么?

    最新评论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